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(ADMSCs)
在一项为期6个月的I期临床研究,其中将ADMSCs皮下注射到5名银屑病患者的斑块中。干预后,患者皮损均有轻度至显著改善,无明显副作用,提示ADMSC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银屑病的方法。
脐带间充质干细胞(UCMSCs)
脐带间充质干细胞(UCMSCs)于21世纪初首次报道,是一种从脐带中分离的MSC,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。
在一项1/2a单组试验,其中17名银屑病患者接受了UCMSC输注。治疗后,47.1%的患者的PASI评分改善了至少40%,17.6%的患者的医师总体评估(PGA)评分(医师用于评估患者病情总体严重程度的指标)表明皮肤损害已经消退或几乎完全消退;在治疗期间和随后的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。
真皮衍生间充质干细胞
真皮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(DDMSCs)是真皮中的主要MSCs,在体外作为贴壁细胞增殖,并具有成纤维细胞样形态。
可通过组织外植体和酶消化来分离DDMSCs。DDMSCs组织来源丰富,分离培养方法简单,细胞增殖能力强。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来自健康供体(H-MSCs)和银屑病患者(PsO-MSCs)的DDMSCs的共培养对后者具有积极的作用,改善了PsO-MSCs的炎症表型,表明DDMSCs在银屑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。
牙龈衍生间充质干细胞
牙龈衍生的间充质干细胞(GMSCs)是从正常牙龈组织中分离出来的。与其他MSCs相似,GMSCs抑制炎症并调节免疫反应。
临床提供了一份关于患有严重斑块型银屑病5年的19岁男性患者的病例报告,该患者经历了各种局部和全身治疗失败。在接受五次同种异体GMSCs注射后,病情完全缓解,没有不良反应。随访3年无复发。
牙髓间充质干细胞(DPSCs)
牙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人牙髓组织中的一种间充质干细胞,具有与其他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增殖、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,以及免疫调节和潜在的组织再生能力。
研究发现皮下注射DPSCs可以减轻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的皮损症状,并抑制与异常表皮增殖相关的角蛋白16、S100A8和S100A9的表达,表明DPSCs用于银屑病临床治疗的可行性。
羊膜间充质干细胞(AMSCs)
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新生儿胎盘和羊膜的新型间充质干细胞,是具有高分化潜能的围产期干细胞。AMSCs和羊膜上皮干细胞(AESCs)一起形成一层薄的无血管膜,称为羊膜。
临床研究证明AMSCs抑制银屑病性皮炎的发展,并减弱角质形成细胞对促炎细胞因子的反应。